亞健康族群占全球4分之3,何謂亞健康?

覺得自己沒有生病,卻也稱不上身強體健?當你總是感覺無精打采、容易睡不好,或是經常被消化不良等情形困擾著,到醫院檢查後卻找不出原因,這樣的情形都很有可能是亞健康的表現。想知道何謂亞健康?該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屬於亞健康族群?本文將與您全面解析亞健康症狀、原因,並分享如何自我測試以及正視亞健康問題,跟著我們一起認識亞健康,掌握5大原則維持健康活力。

 

何謂亞健康?亞健康比例占全球總人口75%

亞健康(Suboptimal Health Status, SHS),指的是一種身心介於健康及生病的中間狀態,目前在醫學上並沒有明確的定義,也常被稱為「第三狀態」。然而,根據WHO的一項調查,全球只有5%的人可以被判定為真正健康(第一狀態),其中約有20%的人罹患疾病(第二狀態),而高達75%的人則處於亞健康狀態,且有調查指出,亞健康族群的年齡範圍大多落在20~50歲之間。

亞健康族群經常會出現像是沒胃口、心情變化大、睡不飽,或是常常感覺這裡痛、那裡也痛等情況,這些問題往往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,卻又並非因為真正的疾病所引起,導致大家在看遍了各種科別、吃下一堆藥之後,仍然找不出真正的原因及解決辦法,甚至因此而影響心情及生活品質。

 

為什麼會造成亞健康?解析4大原因

導致亞健康的原因很多,可能會受到營養失衡、長期的生活負擔、缺乏運動、環境污染等條件影響。找到影響自身健康的關鍵原因,才能夠進一步解決問題:

1.營養失衡

三餐不正常、飲食不均衡,以及高油、高糖等精緻飲食,都可能讓該補充的營養沒攝取到,或是同時吃進過多熱量,進而造成營養失衡。不健康的飲食習慣,不僅會增加負擔,也可能讓自己處於亞健康。

2.過度負擔

工作、生活帶來的各種困擾,就像泰山壓頂,如果沒有經過適當地排解,會影響整體健康狀況,如經常懶洋洋、容易睡不飽、心情不佳等。

3.缺乏運動

長時間久坐、不運動,會影響整體循環力,進而導致亞健康,不僅比別人容易沒電,也容易哈啾、包水餃。

4.環境污染

塑膠包裝中的塑化劑、雙酚A,以及空氣中的污染物質,都是具有危害性的環境荷爾蒙,長期接觸這些物質,可能會導致平衡失調,進而引發亞健康。

 

亞健康症狀有哪些?戴緊箍咒、小鹿亂撞都可能是警訊

感受到沒精神、不舒服,但檢查後卻顯示一切正常,是亞健康的特點。雖然亞健康並不代表體能出現狀況,但這些小毛病可能是潛在警訊,不可輕忽!發現自己出現以下情境時,務必加以留意:

  • 經常感覺這裡痛、那裡痛,卻找不到原因
  • 常覺得自己像是戴著緊箍咒,或感覺天旋地轉
  • 總是感到懶洋洋、精神不振,或變得很難認真做一件事情
  • 容易消化不良,或是經常嗯嗯不順、拉肚子
  • 有時會感覺胸口悶悶的,像被大石頭壓住
  • 心頭會莫名的小鹿亂撞
  • 晚上容易翻來覆去,或是起床後感覺沒睡飽,經常覺得自己氣色不佳
  • 遇到環境或季節變化時變得敏感,或是容易哈啾、包水餃
  • 碰上事情容易緊張、經常忘東忘西,或是會突然感到心情低落

 

亞健康症狀經常感覺這裡痛、那裡痛,卻找不到原因

 

亞健康測試自我評估!看看自己是否為亞健康族群?

以下為您整理11項題目,幫助您自我評估是否為亞健康族群,請檢視自身狀況並逐項回答是否符合情境說明,勾選1項以1分計算,並結算總分:

  • 經常感到精力充沛,可以輕鬆應付生活和工作中的負擔
  • 平時大多能保持樂觀,積極面對生活和工作,並樂於承擔責任
  • 能在30分鐘內自然入睡,每晚睡7~8小時,且醒來時感到精神飽滿
  • 在面對環境變化時,能從容應對,不會出現明顯的不安
  • 不容易哈啾、包水餃,即使感冒也能快速恢復
  • BMI落在18.5~24之間,且體脂肪在標準範圍內
  • 眼神明亮且反應敏銳,沒有出現不適
  • 清潔牙齒時不會感到不適,且外觀正常
  • 頭髮濃密有光澤,沒有營養不良的現象
  • 肌膚具有正常色澤及彈性,氣色良好
  • 行動力正常,腳步輕盈不沉重

提醒您,若整體測試結果低於5分,有可能正處於亞健康,建議儘早改善生活方式,並適時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。

 

如何做到健康維持?遵守5大原則

日夜顛倒的作息、過度的工作負擔、明顯的心情起伏,都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不適,導致健康亮起黃燈。透過以下5項生活原則,能幫助您維持健康,保留滿滿的元氣活力:

1.調整生活習慣

維持規律的作息、充足的睡眠,是增強體力、調整體質以及維持健康的重要原則。應避免長時間熬夜或讓自己過度勞累,可以在工作期間適時地起身走動或伸展,給自己足夠的休息時間。

2.補充營養

適當地補充每日所需要的營養,是長期維持健康的關鍵,除了保持均衡、多元的飲食,也應多攝取原型、未加工的食物,並避免暴飲暴食、精緻飲食或過度節食。必要時也可以透過保健食品精準地補充所需營養,像是補充魚油、卵磷脂幫助調節生理機能,或是補充可以增強體力、促進食慾的食物。

3.維持好心情

長期處於緊張、快速運轉的環境,需要適時地將負擔釋放、紓解,幫助調整心情,可以透過冥想、瑜珈、進行戶外活動等方式紓解,必要時也可尋求專業諮詢,幫助維持身心健康。

4.適當運動

運動能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、維持正常生理機能,進而增強體力、維持健康,可藉由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強化體能,並搭配重訓運動維持健康。若是長期久坐者,也可以每隔1小時就起身活動,幫助維持循環力。

5.定期檢查

定期進行健康檢查,有助於及早發現潛在的問題,這也是預防醫學的重要觀念,透過生理數值的觀察,能夠及時採取對應方式,也能幫助健康維持。

 

維持健康就從現在開始!補充對的營養,重拾元氣活力

真正的健康並不只是「看起來沒事」,還需要具備良好的狀態,才能在面臨不同挑戰時能有足夠適應及對抗能力。但對於亞健康也不需過於擔心,預防勝於治療,及早發現並改善生活方式,能夠幫助健康維持。提醒您,除了補充對的營養,並搭配生活方式的調整,若發現不適問題長期沒有改善或症狀有所加重,也建議儘早諮詢專業醫師,並進一步地深入檢查,切勿認為問題輕微而忽視,以避免因為拖延導致問題加重。

 

延伸閱讀:

何謂預防醫學?掌握「預防勝於治療」概念,維持健康生活!